回國也快三個月了!回來後就不斷地在雲林、新竹和台北之間跑來跑去,要看看好久不見的朋友,去學校辦離校手續以及申請證書,還有就是非常重要的幾場求職面試了。從簡單自在的異國生活回到繁忙吵雜的台北,對我來說是再一次的culture shock,開始覺得為什麼一定要急著搶那一兩秒的黃燈?開始思考忙碌的白天生活後,晚上要如何安排更有意義的休閒活動?慢慢察覺自己的腳步會隨著大眾的步伐而不自覺地加速,於是要學習怎麼在步調快速的現代都市裡,還能順著自己的節奏穩穩地向前?
今天去一間日商企管顧問公司面試,但由於已經有錄取其他公司了所以抱著極度放鬆的心情前往(好啦要用英文面試還是有點緊張)。年輕而青澀的人資向我介紹這家顧問公司的工作內容和設立緣由等資料,她開心而輕快地說:「台灣分公司算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和嘗試,而我們也想創造出屬於台灣這裡自己的企業文化唷。」雖然不算是真的創業,不過我想這裡的每個二十幾歲的新人,絕對是都懷抱著很大的理想而進來的。以前在唸商業個案時,常常要想後進者如何與市場領導者競爭的問題。而我想,當一個後進者沒有任何的包袱時,他可以做的事情絕對會是最有創新性、最大膽冒險,也最百無禁忌的吧!也因為沒有任何的原則和慣性可循,靠著幾位員工天轅地轍的個性和想法,能夠創造出什麼樣的文化?這間公司從上到下都是不到四十歲的人,罕見地不要求日語能力,又放手讓台灣的一群菜鳥們去嘗試建立屬於自己的文化。我想那些創辦人們是很聰明也很熱情的,我想從那些創辦人決定創業開始,他們就很熱衷於嘗試像這樣子的大膽而創新的實驗吧!
從人聲鼎沸的信義區出來之後,回到徐匯中學這裡暫時的家,像是從大馬路轉進了小巷子、聲音忽然小了下來。今天在信義誠品翻書,看到這附近有個「碧華布街」,是早期大台北地區重要的布料買賣集散地。好笑的是它就在我每天去捷運站的必經之路附近,但我從來就沒注意過它呢。我發現很多過往的事物其實還殘留在那些逐漸沒落的角落,但是越來越忙,或者說越來越不知道在忙碌什麼的我們,是否注意過它們呢?這個社會每個個人一點一滴累積出來的生活習慣和有形的或無形的資產,我想就構成了所謂的「文化」吧,至少在我極不精準定義裡是這樣。以前我和朋友在里昂時雖然常常批評台灣的某些扭曲的現象或劣質的文化,但內心更多的是恨鐵不成鋼的那種無奈阿,甚至興起了沒有想要在這座城市久留的心態。可是當回到這片土地上,那種熟悉感就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你一樣,從內心裡某個抽屜裡拉出來,又回到了自己的身上了。的確,台北沒辦法像里昂、巴黎、布拉格那樣累積了數百年深厚瑰麗的輝煌歷史和美得驚人的建築,也沒辦法像新加坡或香港一樣靠著世界金流的集散成了超現代大型城市。但套一句外國人常鼓勵人的話"You are special." 城市不是可以大量複製的3C產品,在這個世界的某處,那永遠獨特的人文地理就造就了每個獨一無二的城市,不是嗎?如果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走的路、想要塑造的形象和創造屬於自己的理想,那為什麼每個城市就不可能營造自己的文化和特色,還想要拼命模仿別人呢?
也許以前的人很少出國,與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讓我們容易誤以為凡是外國就是好,於是瘋狂地提倡西方社會各種政策和文化,然後硬是強加在自己的國度上。但現在不是,即使你沒什麼錢,你還是可以申請獎學金出國當交換學生或交換助教,也可以去澳洲或日本打工度假,再不然還有學校贊助經費送你去第三世界當志工。大家看了這麼多,也逐漸了解每個國家有每個國家的美麗與感動的故事,卻也有不光彩亮麗,甚至是羞愧的一片。好啦,我知道又有人要吵去澳洲打工度假就等於台勞,或是去第三世界當志工為什麼不先幫助國內貧窮弱勢的鄉村孩童等酸言酸語,然後大肆批評政府做得有夠爛誰誰誰要下台負責然後綠的出一記右勾拳藍的就出一個無影腳大家批評亂鬥搞得沒完沒了。
夠了好嗎?為什麼我們希望的不是這個社會越來越好,而是要用無窮無盡的批評攻訐和自卑齷齪的酸言貶低別人?每個人都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要去打工、存錢然後大玩特玩,或是往最骯髒的地方鑽以求取最多的金錢,這些本來就沒有對與錯,你覺得喜歡就去做就是了,畢竟任何事情都有不同的面相,你偏偏要用最壞的角度去看他,那我也沒辦法。但為什麼我們就不是用尊重與包容的心態,去觀察每一個做出他自己選擇的人的行為?為什麼我們總是急於提出自己的主觀思考,而不去傾聽每一個做出改變的人的想法?
或許有點離題,說得有點多,但其實我想說的只是,我們如何適切地創造屬於我們自己的文化?那一個屬於台灣人特有的共同記憶,讓我們彼此熟悉,又能讓外國人能夠掏心掏肺掏錢出來和我們做朋友以及順便促進觀光產業的發展(好像這個才是重點一樣)?我從法國回來,雖然居住時間不長,但總是有一些生活的小片段嵌入了我的生活裡。我知道我不能完全複製它回來,但我可以改變原本的生活一些樣貌,加入新的元素,讓理所當然的生活可以完全解放再重塑。開始減少看垃圾電視節目和ptt的時間,不再和朋友聚餐時拿出iPhone來上網,花點時間去生活中視而不見的河堤、小巷或山上走走,這都是打破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無聊生活的第一步。我喜歡法國簡單寧靜的生活,也喜歡台灣無孔不入的便利生活和濃濃人情,同樣難以割捨,所以我想把他們融合在一起,創造出我自己的生活模式。我不足以代表數萬個出國留學、交換學生、打工度假或是參加志工團等人的想法,但我想,同時也是我看到每個分享心得的文章,每個看過更多更多事物再回來的人,多多少少都想要做些改變,不論是為了自己也好、為了這個社會也罷,這些小小的改變或許現在不起眼,但我相信它們終究慢慢影響身邊的人,進而整個社會。我們看得更多,了解其他國家的美麗與哀愁,也對台灣的社會現象或劣質文化做出反思;我們了解為什麼別人做得更好,但也要更加了解自己的優勢在哪。小至個人生活模式的改變,大至對國家政策的反思,我相信這些思考,或許多多少少可以推動我們這個看似無望的社會,給予一點前進的動力吧。
在跟很多家公司面試時,他們幾乎都很愛問到底交換學生的生活有什麼心得?我想對我而言,不斷的旅行之中和自己的對話,使得我更了解我自己,這絕對是我這一年最難以忘懷的心得,也會是我一生最重要的經驗吧!同樣地,如果台北不像其他城市具有鮮明的歷史或是令人眩目的高樓大廈群,如果台北是一個城市發展的後進者,我們還有什麼樣的優勢可以吸引全世界的人愛上這個地方呢?而我們究竟了不了解自己踩踏的這片土地,到底有什麼事情是我們值得驕傲得像法國人一樣的呢?如果我們不像其他城市的發展有那麼多的包袱,我們是不是可以藉由一些改變,來創造出更大的價值?或者是我們如何保留早期發展的一些具有價值的文物,讓他變得更好,讓他能夠與這座城市共存共榮?
最近看到一位朋友不斷地分享一些連結,內容不外乎陳述台灣一些老舊但美麗的建築遭受拆除的狀況,並且在最後痛斥「看這些沒有用的政府,我沒有臉邀請別人來台灣玩。」
對,我知道那些什麼都不懂的官僚不珍惜文物的確值得痛恨,但除此之外,你的雙眼是否就被這些壞象蒙蔽,心也變得自卑了起來?如果因為這樣子而不讓外國人進來,他無法親身體驗這個環境帶給他的感覺,而我們也不就無法真正地正視自己的條件了嗎?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