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昂三大學校生活


在里昂十個月的日子,很大一部分的生活重心當然會是在學校的生活,畢竟也在這裡上了將近一年的課程呢。
在出國之前總是會有比較多的夢想,畢竟大家都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法國的大學就是要比較漂亮、比較大、比較氣派、比較不一樣......不過早在選定學校之前,就打聽過一些里昂三大的資訊,算是有個基本的概念了。嗯,雖然知道校地不是那麼大,學院不是那麼的有名,學生數也不是那麼多,完全沒有一般「大」學的感覺。不過第一次見到學校大門時還是有點傻眼,畢竟我們都太習慣大學就是要「大」,但這個跟國中差不了多少的大門以及校地面積,還是不得不嘆口氣......這不是我想要的大學呀!


學校環境


里昂第三大學,全名尚穆蘭-里昂第三大學(Université Jean Moulin-Lyon 3),是法國在1968年爆發學運之後,1973年由里昂大學系統重組後而成立的大學,主要以商學院、法學院、語言學院等學科為主。
里昂三大在里昂有兩個校區,而我們上課的地點主要在Manufacture des Tabacs(香菸工廠)校區,另一個校區則座落於著名的隆河(Rhône)旁邊。在面積不大的校園裡,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教室、健身房、學生餐廳、圖書館、宴會廳還有電腦室,大部分的地方上起課或是使用起來都算舒適,基本上適應都還OK。尤其是圖書館不得不稱讚一下,這棟建築物是用清水模工法建造而成的,有玻璃帷幕外牆、圓弧狀的屋頂、而且部裝潢都具有相當的現代風格;但周圍的主要建物都是傳統的法式建築,有華麗的裝飾、雕花和斜屋頂。但圖書館矗立其中卻不覺得十分突兀,反而因為玻璃帷幕能反射周圍景象、以及低調的水泥灰的關係,與周圍的建物融合地相當巧妙。


政治對立                                                     


有個有趣的小故事是里昂三大原本與里昂二大(Université Lumière-Lyon 2)是同一間學校,但是在學運之後,支持左派與右派的教師們爆發嚴重的對立,於是右派獨立出來成立里昂三大,而左派留下來二大。完全對立的政治傾向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校園風氣,當支持左派的二大不滿政府政策而全面罷工罷課時(歷史上法國執政黨以右派執政居多),三大的師生們還是乖乖地正常上班上課!當然隨著時間的過去,現在已經少見這種對立的激情。剛好我在法國交換的這一年出乎意料地沒有什麼罷工、停課的活動(或許是因為沙克吉快下台了,前一年可是法國人最不爽沙克吉的時候),所以我也沒有體驗過這種刺激的情境。但這段歷史仍然在各自的校園裡留下了印記和傳


上課情形


在這裡的一年,我上下學期各修了一門法國文化課、一門法語課和一門專業必修課(經濟、國際企業相關課程)。上課的感想,我的感受和大部分的留學生差不多:外國學生重視表達,較勇於舉手發表己見或是提出疑問;亞洲學生顯得較為害羞,習慣將意見默默藏在心裡,或是等到自己被點名才會回答問題。受限於語言障礙以及文化背景的差異,我想這一點對我們來,的確是先天上較難以克服的;唯有透過循循善誘,不斷地引導學生們思考和回應才能有效改善。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意見,我想也是讓我們在國際之間提高能見度的一種方式,因為唯有讓大家知道你的聲音,大家才會更願意和你進行溝通交流;畢竟其他人的見解也不一定恰當,不是嗎?我在這裡上經濟與貿易相關的課程,其實常常講到亞洲、尤其是中國的情況,有些法國學生的意見有時也是令人噴飯,言語中充滿了對東方文化不完全了解,也不追求全力了解的情況,但這時不正是對這些問題較為了解的我們,讓大家知道真實的亞洲經濟和文化狀況的最佳時機嗎?
至於課堂的難易度和學生程度,我認為其實是比不上台灣前幾名的大學的。一來是我選修的專業科目有的已經到了碩士班,但上課內容卻僅僅是台灣大一程度的教材,並且課堂時數不多,也不是很深入,僅是點到為止。二來是我從修課學生的發言來看程度真的沒有很好,或許是因為里昂三大在國際上並不是很知名,且法國的公立大學本著人人都有權力接收大學教育的基本精神,幾乎是無條件地可錄取想念大學的人,所以程度上就有一些落差。不過可不用沾沾自喜地太早,就算錄取相當的容易,但要通過每學期的考驗還是相當困難的。法國的課業評分是20分制,能拿到10分就算及格,而且老師評分標準比台灣嚴格,可以拿到1314分已經是相當優秀,拿到15分以上可能就是老師比較仁慈,或是真的超乎群倫了!
第一學期的法語課結束之後,所有學生和老師的合照


課外活動


里昂三大有招收相當多的外國學生,就法語班的人來說,有德國、芬蘭、美國、英國、大陸等等來自各地不同國家的人。由於語言和族裔的關係,許多人還是會傾向於與自己相近的人交往和談話,我想這是先天的傾向。所以若是很有心要和外國人交朋友,千萬不要等著別人來找你,尤其是學校的學生會辦活動讓 大家認識的方式永遠都是去clubparty,在台灣常見的迎新宿營、運動競賽、夏季營隊等活動就是完全都不會!雖然下學期有辦過一次廚藝競賽,但是宣傳力道不足、活動流程也不甚緊湊,讓人覺得並不是辦得很好,但是透過台灣學生的總動員,總算是讓在場的國際學生和部分法國人對台灣美食有了小小的認識。所以自己主動地去交談、認識和深交其他外國學生,碰到少數的活動機會也要努力把握,絕對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



我們參加國際廚藝競賽的身影

由於里昂三大有中文系,若是對提昇法語能力有興趣和需求,也很歡迎到那邊去修習適合你的課程。也因為如此,你可以較容易地找到一些對亞洲文化有興趣的法國學生,並從中尋找語言交換,相信互相交流之下,對雙方都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 對我們來,里昂三大的校園(又其實是全法皆然)最不習慣的就是沒有廣大的綠地以及運動場了!想要打個球在校園裡是完全不可能的事,唯一的辦法就是去找社區裡的球場,或是加入當地的俱樂部。俱樂部是法國運動文化的主幹,在法國學校裡沒有系隊和校隊,也沒有專門培養體育人才的體育班或體育大學。想要在這些運動裡出類拔尖就是加入當地的俱樂部,一步一步地往上爬到那個項目的最高殿堂,也許是他們相信這樣子才能出最積極主動的頂尖運動員吧!但在這裡運動和健身的風氣還是相當盛行,尤其是足球,幾乎是全法男人的共同話題;要是和初次見面的朋友不知道要聊什麼,聊聊足球很常可以成為一個很好的開頭!在法國的校園,也沒有像台灣常見的社團,想要加入什麼團體,也必須要自己去尋找那些不隸屬於學校的校外組織,或是學期初也會有些團體會主動到宿舍來宣傳,要是想更加了解法國學生的生活,參加這些社團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奇怪的現象


但是有幾點是我認為比較難以忍受的:一是廁所:不知道是不是法國人比較不介意,這裡的廁所都是男女混合地上的,所以你一踏進廁所有可能有辣妹(大家也知道通常法國人都穿得比較少......)正在洗手檯搔首弄姿,或是緊鄰小便斗的廁所正好也是辣妹在使用。我記得我小學的舊校舍的確還有這種男女共用公廁的設計,但是沒想到隔了十幾年竟然在里昂再次體驗阿......
另一個更難以忍受的是整個校園真的是一個Manufacture des Tabacs,在法國似乎吸菸是全民運動,就連在大學裡,下了課就見到不分男女老少大家都開始邊抽煙邊聊天。而且沒有設置吸菸區,所以抽煙的人就在校園各地吞雲吐霧,整個校園走到哪裡、煙味就跟著飄到哪裡。在台灣現在連抽煙都要偷偷摸摸地跑到吸菸區了,所以當我們看到整個校園都是煙霧時,還真是無法苟同!
而文章一開始就講過,其實這間大學真的不是那麼的大。在後來走訪法國各地實地探勘之後發現全法國似乎都是如此。學校幾乎都是藏身於都會某個巷弄之間,沒有明顯的大門,也沒有寬廣的校地。這和我們承襲英美教育學制而發展出來的校園型態大相逕庭。所以在這小小的校園裡要繞完一圈很容易,但繞完一圈找不找得到教室又是一回事了......。在剛入學的兩週,我就深深體驗到哈利波特要在霍格華茲裡找到正確的教室是多麼困難的一件事。這裡的某些課堂似乎永遠不會固定在哪間教室上,因為每週的上課時間不一定,教室變成像會議室一樣也要搞預約制。剛來時每週來上課幾乎都要去公布欄看一次教室在哪裡,就像霍格華茲的教室都會變來變去一樣!也許大家會難以想像這種簡單的事為什麼會變得這麼複雜,不就固定時間和地點就好了嗎?不過我想在歐洲很多老師都是同時任教於好幾間大學,也可能有另外的工作,所以每週的班表才會配合老師的行程而不一樣。但是連教室都可以讓學生每週都忙著找來找去的,我就不是很懂法國人作事的邏輯了...
另外,這裡的教職員和電腦、印表機、投影機等電子設備似乎都不是那麼熟悉。在我們上課的第一天,老師開場完之後從包包裡緩緩地掏出……幻燈片!是的!就是最古早、最傳統的那種用手寫的投影片,然後要用很大很重的幻燈片投影機投到投影布幕上的那種!這又是一個在台灣幾乎消聲匿跡的產物又隔空出現在異國教室的例子,且也發生在不只一個老師身上。在電腦教室想列印文件,會經常出現印表機輪流壞掉的窘境,曾經因為要列印某份文件,但兩間電腦教室有一間的印表機都故障了,所以被通知要去另一間使用;到了遠在校園另一頭的電腦教室,又發現印表機也都無法正常列印東西,然後管理員(倒不如說是受僱打工的學生)只能聳肩、攤手跟你說聲令人崩潰的Je sais pas(我不知道),當下真的超想朝他們的頭貓下去的!
另外就是學校的電子系統建立得不是很好,台灣的大學都已建立了相對完善的網路選課系統,要選課、查詢結果或是任何課堂上的資訊都可以用網路完成。但是在里昂三大,考完法語的分班考,要自己去公布欄看自己被分到哪個組別;老師臨時不能到,永遠是當天早上去教室門口或是公布欄才看得到;下學期的選課還碰到選課系統壞掉,所以每個人都要去教室集合,翻著又厚又重的選課單去挑選自己要的課程。有時候這一些看起來很簡單的資料庫管理工作,到了法國卻變得像是航太科技那樣的高不可攀,真的是令人詫異和無奈,在科技大國的大學裡怎麼可以搞得這麼複雜又不方便?

文化差異何其多


短短的一年在法國大學學習的經驗,上的課不多,所以也不好意思說是收穫豐富。但這短短一年所看到的東西我認為還是值得帶回來台灣分享。就以教育制度來說就好,很多時候我們都是依循著國外的制度來引進台灣的,但是這中間很多很細微的小部分,就算是再小,也都會對移植過來的制度產生適用上的問題。法國人人都享有進入大學受教育的權利,但是卻不是人人都能享受畢業的成果;需要經歷嚴格的篩選才能得到那一張薄薄的文憑。台灣雖然也打開大學這個過去門檻非常高的受教育之門,但卻無法做到嚴格的篩選,於是過往分工嚴謹的技職教育和大學教育體系就逐漸地分崩離析,這是我們想看到的嗎?
好的制度固然值得借鏡和學習,但一拿到台灣,相信一定會碰到適用性的問題,要如何突破這些無法適用的盲點,我覺得才是我們面對的最大課題。就算無法事前非常周到地思考到整個環節,而對整體制度做預防,但也要逐步往正確的方向前進,才不會越修越糟。
而另一個角度是由內而外的。法國的大學制度過往與英美制度差異很大,但到了這個世代,因為全球化的因素,法國國內也在進行一連串的調整,逐漸和國際接軌。這說明了從本身國情出發而建立的制度也有因應國際潮流而適時調整的時候。台灣的教育改革不管是由內而外(由本身的觀點出發,建立自己的制度,並因應國際潮流做調整)或是由外而內(借鏡外國制度而適用於國內)都沒有很明確的邏輯和方向去做檢討,這是由我的觀點所看到的,現在的政策常被多方民意拉扯、制度一變再變的現象之所以會發生的原因吧。

留言

  1. 颱風天是整理照片順便寫網誌的天嗎XD 寫得真好呀 投影片那段又讓我想起歐洲經濟...

    回覆刪除
    回覆
    1. 是阿,其實已經存在草稿匣中很久了,趁颱風天那兒也不能去的時候快點寫完。
      歐洲經濟上成這樣,也難怪歐洲的經濟這麼疲弱不振阿...

      刪除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