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國交朋友

其實,在法國交朋友其實不是件簡單的事,尤其是對於男生來說阿!

我必須承認,我自己也是屬於較不善於交際、不喜歡勉強接話,對沒興趣的話題就會自動離開的那種人,英語和法語也沒有真的很流利地可以很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所以某種程度上我真的這麼認為。但就我在這極短的居留時間內的觀察,再加上和友人的聊天所得,我就盡量地客觀描述這個現象,再加入我主觀的看法吧!但是如果你有比我更好的以上特質、更主動積極的態度,又或者是更深入地體會他們的文化的話,我想這樣的障礙會比我描述地低很多。

就性格來說,法國人也許大部分的人,並不如我們想像地那樣浪漫多情。這個現象在我們這裡已經被誤會好幾十萬年有了。對台灣來說,法國仍然是個遙遠、不熟悉的國度,卻又常常以非常正面的印象出現在我們身邊的事物上。因為我們無法全面接觸他們的想法、宗教和文化,又常常因為商業行銷活動以及報章媒體的誤導,使得我們一直存在著這種錯誤的印象吧。在這裡,他們其實並不輕易地對外界敞開自己的心胸,顯得靦腆而保守。難以想像是吧?我遇到的法國友人每每談到文化差異,就很喜歡對我說:「大家都以為法國好浪漫好夢幻唷!Romantique~romantique~~~」他們格外喜愛自嘲老被塑造為浪漫多情的人種,在他們心目中,台灣人的熱情和殷勤可能才是他們所謂的romantique。

因為這樣,所以在法國想打入法國人的團體其實格外困難。但只要有足夠的法語溝通能力,以及肯花時間融入他們的社會,相信還是可以交到一些法國朋友的!其實就語言能力而言,我相信這是世界通則:去了一個國家,若一直學不會當地語言,當然很難融入當地人的交友圈。雖然在踏入異國時,可以藉由觀察來了解一些當地的基本文化和生活習慣,也可以藉由簡單的招呼和肢體語言與當地人溝通,甚至還可以達到很不錯的效果。但當要更深入時,或者是居住時間更長了,我相信語言就變成了非常基礎的事情了。因此,法國政府非常希望不管是到當地留學或是定居的人,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法語水平。例如要申請學校,不管是大學或是研究所通通需要DELF B2以上的能力才能申請;移民或者隨著配偶來到法國定居之後,也必須在一定的期間內取得一定的檢定證明,才能順利得拿到法國的正式居留權或者是身分證,甚至政府還提供一定時數的免費法語教學課程!所以若是到了當地卻不知道該怎麼去提昇自己的法語能力時可不用擔心,因為眾多的社會福利機構、政府單位以及學校,都會提供非常多的資源協助你找到各種語言學校以及獨立運作的法語學習機構。這是法國政府歷來的中心思想:身在法國,學會法語。雖然法國的移民條件相較於歐盟其他國家來得寬鬆,但對法語這一點仍舊相當堅持,他們希望每位學生和移民都能儘快地融入法國社會。

以我自己為例,法國的大學也提供交換學生一整年的法語學習機會。例如里昂三大就透過上下學期皆列為必修的法國文化課程以及法語課程,讓學生在一整年的學習之中毫無理由或藉口可以迴避這樣的學習。或者是透過第二學期大量的法語授課課程(DEUF),讓你有機會與本土的大學生上同一堂課,直接地與他們進行溝通和合力寫報告。此外,在學長的推薦下,我去了當地的一個獨立教學機構CPU Lyon(Coup de Pouce Université de Lyon,意思是他們提供一些小小的幫助給在學習法文時遇到一些困難的學生),這是一群來自各行各業,有醫生、老師、國營企業員工、...的退休的老人們自願性發起的機構,只要是剛到法國但卻對法語不是那麼熟悉的學生或移民者,他們提供各種在法語學習上的協助。只要繳交基本的年費(在我那一年是35歐元)和附上一些個人資料,就可以上一年的課。老師會根據你的學校課表為你安排不同的課程,但也有另外的固定時間的課程可以自由練習;平日也可以去那裡自修,隨時都有人可以給予即時的解答。所以大家要是有去,都可以得到很多口語練習的機會,也有拿論文去請老師協助修正文法的、去交朋友的、去自願性教導其他人法文的。因此,學習語言算是在這裡交朋友很基本的方式,因為若是一直不會法文,生活的圈子只會越來越小,只能跟同個語言圈的朋友在一起,那其實只是畫地自限而已。


和CPU的老師Catherine合照

在學校生活中,還是有一些很願意接觸外來文化的當地學生。尤其華人文化正在向世界擴展之中,也產生了很多對東方文化特別有興趣的法國學生,如此一來不但雙方都比較願意了解彼此,更可從中獲得珍貴的友誼。學校的國際事務處上永遠都是大大小小的徵求語言交換或是語言學習會的紙條,能有機會去貼貼看,就越有機會可以認識這些真心誠意的朋友!換句話說,就是夠主動就有機會,這時候就不要管語言能力到底怎麼樣了,有時講得零零落落的,搞不好大家還是聽得懂,畢竟主動去接觸別人,就更有可能可以收到反饋。場所的話也不必要有所侷限,學校、健身房、餐廳、夜店、超市等等,大方地跟別人交談就是了。

居住的地方若有公共廚房,那你鐵定會認識更多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在晚餐時刻大家紛紛來到公共廚房做飯,你可以趁機多認識他們,並向他們討教異國料理;如果大家感情夠好甚至還會在學期末舉辦廚房派對呢!可惜的是我住的地方是獨立的套房,房間內就有自己的廚房了。雖然方便,但就是少了大家一起做飯、聊天的情景,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別棟宿舍的人們週週開廚房派對了。不過若是有認識的朋友,邀請來住處一起準備料理並且用餐,也是一種道道地地的和朋友一起享受生活的方式。若有朋友生日,大家便會準備好幾道料理,挑個週末的中午開始用餐、聊天,一路聊到晚上七八點才滿足地回去休息。

華人圈大集合的戶外晚餐

邀請朋友來宿舍做蔥油餅

在家幫朋友辦生日派對

再來,他們並不像我們的大學會規劃各式各樣的營隊和活動,什麼迎新宿營、小梅竹通通都是沒有的事。在法國大學裡最重要的社交機會就是去clubbing和party,這完完全全是西方社會不可或缺的一塊!基本上從學期初到學期末都會有各種名目的派對可以參加,而且新認識的朋友搞不好也會邀你週末的晚上前往夜店狂歡一晚。可以說這種文化就是他們交朋友的方式,對喜歡這種方式的人們來說不失為既輕鬆又快速的交友方法,一晚下來認識的人可能還比在學校或是宿舍一整年還要多。但是對我來說,我是情願晚上早點睡覺的人,所以這種方式對我來說完全就是沒有參考價值的,大家若是未來想要我帶大家去clubbing的話倒是可以免了...

總之,儘早能夠學會當地的語言,快速地融入當地社會絕對是對於人際關係的進步是有很大的幫助的。再來就是主動大方地培養和陌生人交談的能力,這時也就不要管語言能力如何了,盡量講就是了,實際上人們對錯誤的文法忍受度比大家想像得高太多了,這也就是為什麼學語言時老師總是強調不要怕文法錯誤、而是要盡量講出來(不過到最後還是要修正回正確的文法的,大家可要知道法國人對文法是非常重視且嚴謹的)。能有幾個異國好友,不管對學業還是生活都能有莫大的幫助,而且會是一輩子長存的友誼。

留言

張貼留言